电影在早期完全是一个神奇的东西,谁都对荧幕上的影像充满了好奇与幻想。美国早期著名导演格里菲斯在其拍摄的《党同伐异》中,突破当时采用的一个固定镜头、景致的模式,并且在镜头的构成、排列技巧上,创造了镜头之间的交叉与快速剪接,从此在世界电影历史上开辟了一个崭新的时代———这就是所谓的电影蒙太奇。 随着电影技术的发展,镜头机语言的变化被广泛的运用,使得镜头本身可以把人物安排在同一镜头内的不同景次上,也就是电影长镜头。在一个相对比较长的镜头中,通过镜头内部人物反映景物的运动来表达在同一时间、空间内所发生的事情,表达本身统一的关系,把现实生活中存在的连续真实地展现在银幕上。 如果说蒙太奇理论手法是割裂、歪曲现实,将自然发展的事件分割为许多细小的片断,从而主观武断地左右观众情绪和加强给观众其导演个人主观意志,那长镜头的表现受手可以说带给观众的是集于费解、乏味、压抑和郁闷无趣于一体,当然,这里的观众指的是广大意义上的大众而非专业人士。 毕竟大多数的电影都是面向非专业大众的,因而导演在创作中所运用的语言如果太过自我,会成为封在高高的象牙塔中的艺术,很多报刊杂志以及网络论坛上经常评论得奖作品或是这样的象牙塔艺术,从各种角度,不论哪里的情节安排、人物对话,直至细微的场景布置都能用专业术语评论出几千字来。笔者承认自己属于一般群众型观众,站的太低要往上仰着脖子看,脖子酸了也没太能明白,所以对于此类影片不敢妄下主张,只是说明自己的观点。如果说的过于鲁莽和自我,请把我放在一般观众的位置上。 长镜头主张的是建立在真实的基础上给观众造成真实现实的幻觉。不干预事情的进程,不对其进行"蒙太奇"式的分解,这样现实主义的纪录生活和反映生活所拍出来、组接出来的才是真正的电影。且不谈长镜头电影在情节场景光影等效果的处理,就单谈这种跟踪式的、把摄像机扛在肩上跑来跑去,动荡不定的手法其实不也是导演武断的左右观众情绪、强加给观众导演主观意志吗?——除非导演真的没有意志。《任逍遥》中表现摩托车最令人费解的是男主角试图爬上河床的那段,不停的踩油门,但总上不来。还有《河流》中开头部分中的女导演一遍又一遍的人剧组人员重拍同一个镜头等等,除了给观众的情绪带来不耐烦之外,还能带来什么?也只有一小批专业影评人士自圆其说的大肆评论,光扣上一顶艺术内涵的理论大帽子,再洋洋洒洒几千字。再来看看应该算是一部无厘头的程度堪称经典的影片《九品芝麻官》中有个很有蒙太奇特色的镜头:一蒙眼的人掷出一把飞刀,镜头另一边当靶的人安然无恙。连续几个这样的切换之后,转到另一个并排的飞刀手——原来都是他掷出的,那一开始被蒙眼人当靶的人成了惨死状。这是导演幽默之处,也正是蒙太奇理论特点之一,即可根据主题、情节的需要和对观众注意力控制的程度,将镜头分解为不同场景、段落、镜头分别拍摄,可以周密的引导观众的思维与想像。 艺术对生活的反映首先表达的是其内在的联系,电影表现生活不仅要表现生活的外部形态,蒙太奇可以揭示现象生活的潜在联系。但不是说长镜头只注重表面而过于肤浅,其实不然,它只是通过很直白的方法留给他人想像的空间。最后,若要总结出谁更有艺术内涵,笔者认为,二者没有高低,唯有不同的是,导演的思想是否已在影片中显露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