芳香之旅 the road——辛酸一路,芬芳尽头
文:fyydry
the road,一部色调美丽如其名的电影,看似平淡的剧情,终于在最后绽放出华丽的光芒。
80后的我们并不能深刻的分析文革时期的种种现象以及隐藏其背后的意义,我能看明白的,仅仅是那一份女主人公一路走过,慢慢变老的感动。
电影从头到尾围绕着一部叫“向阳号”的长途汽车,以及女主人公春芬的一生。
正如灿烂的阳光,少女时代的春芬喜欢扎上她的红色围巾,带上自信的笑容迎接每一天。洗车、打水、吃饭,一切看来平淡却美好。有一种异样的感情似乎从平淡中滋生,18岁的春芬并没有在意到比自己大了十几岁且妻子也已去世的开车师傅平时对自己的关照。直到车上的一名叫刘奋斗的医生真正闯进她的生活。刘医生从频繁出现到骑车追着给春芬送药,很短暂的时光和情感,竟也让我感觉很真实。春芬趴在车尾的玻璃上深情望着越来越远的恋人,也许预感这是一次长时间的分别。最后一次接触后,接受了一次思想改造竟真的成了永别。
老式向阳号,作为光荣的代表,开车的师傅有着全国劳模的称号,还有与主席握手的光荣。车身上的大字报,每个角落贴的口号,特别是春芬结婚的时候一人手上一本红本本,胸口别着毛主席肖像的徽章,新房布置的都是海报和雕塑,让我想起《活着》里的某些场景。
爱情敌不过“与毛主席握过手”的殊荣,最终春芬还是选择嫁给开车师傅。这也许是最适合她的婚姻。他们没有孩子,当一次重大的驾车事故春芬的丈夫终身残疾之后,她接过丈夫的向阳号,开始了一段艰辛的旅程,这段旅程的辛酸远远超出我们的想象,每天奔波于开车、照顾病人和料理家务之间。
影片有几个很大跨度的年代。从60,70,一下到了90,再最后到21世纪。每个时代所有的一切似乎都在变,但唯一不变的,就是一直留在春芬脑中短暂而美好的记忆。
[关于记忆]
其实看女主人公慢慢变老的一生,辛酸远远大于快乐,但我并不想描述太多关于她的忧伤,印象比较深刻的几个细节:1、春芬在桥洞里失声痛哭。那一场痛哭,伴随着倾盆大雨,对爱情的美好向往都被洗刷的一干二净。不仅仅是没有了爱情,还包括背叛。2、春芬从垃圾场将废弃的向阳号开上了马路引起了交通堵塞。周围的人群和嘈杂的汽车喇叭将她死死包围,这看似很魔幻的镜头也相当有戏剧性,向阳号的车盖上大大的“废”,春芬绝望无助的表情,无不体现讽刺意味。
跟刘医生的美丽邂逅,交代的有点仓促。从春芬开始注意这个戴着特大眼镜的书生,到帮他拣医学书无意触动的手指,再到去医院又遇到了他为自己看病,一个眼神好像就已经了解对方的心事。采石场的大雨中看电影的桥段,也有些滑稽,电影放完,二人由于激动竟将宿舍围墙撞开,直直的暴露在众人面前,春芬被指责为“香花野草的诱惑”,爱情竟这样夭折了。
开车师傅对春芬的关怀和宽容,也着实另人印象深刻。劳模比普通工人优待的地方,他总是会想着春芬,他像一个兄长,一个父亲,更懂得理解和宽容,为春芬买的那条红围巾足以体现。尽管影片中有一个地方拍的不够真实,婚后他偷偷收了刘奋斗写给春芬的信件,发生争执后第二天竟一个人开车想接刘回来见春芬最后一面。也许导演太想强调“精神上的男人”,这个情节实在有些不尽人意。
最后的一个镜头,春芬坐在公交车上去扫墓,经过隧道,一个蒙太奇的转变,车从隧道的那头出来已经变成老式的向阳号,而她就坐在车尾,仿佛又看到了几十年前车里生气勃勃的景象,年轻的自己,开车师傅,刘医生,还有一车的乘客,一切仿佛又回到了从前。
[关于人物]
我几乎入戏的不认为这是两个演员在表演。太过自然的表演,就足以证明功底的深厚。开始我无法将张静初和好像还在说着“IQ卡”范伟联系在一起。张将一个走过青年、中年以及老年的女性角色拿捏得当的展现在众人面前。看来一部题材也许不新颖的电影,好的演员可以为其增色不少。
注:未经本人同意严禁转载。